職場資訊
議員倡輸入外勞2:1比例鎖定工種
18 Sep 2025
Bookmark and Share
今年5月至7月失業率升至3.7%,當中餐飲業升至6.4%,成為重災區。面對基層就業環境轉差,勞工界把矛盾指向輸入外勞,要求政府調整輸入26個職位類別、非技術或低技術外勞的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」。按現時規定,申請輸入外勞僱主,須持續符合全職僱員與輸入外勞人手「2:1」規定,即全職崗位每請兩名本地人,才能請一名外勞。
 
計劃原定今年9月屆滿,但勞福局局長孫玉菡早前透露要待明年上半年才完成相關檢討,此前仍會接受申請。勞工處回覆記者查詢指,截至上月底,計劃已批出約7.57萬名外勞,包括11725名侍應生、8648名初級廚師。多個政黨近月倡議優化輸入外勞安排。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表示,將「2:1」規定鎖死在同一工種,更能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,「這調整較合理,且爭議相對小,議會內大部分議員亦有共識同意,尤其是勞工界。」他同時建議政府應根據失業率、整體經濟表現,及人力供需等統計數據作「動態調整」,「如不批出失業率高的行業輸入外勞,已經等同煞停功效。」工聯會勞工界議員郭偉强表示,將「2:1」比例收緊至同工種,屬較低門檻措施,較易理解及操作,故黨派間共識較大。不過他擔心,即使政府落實相關措施,仍無可避免有部分本地職缺會被外勞取代,建議應凍結全數26個低技術工種的輸入外勞申請,並訂立「煞停及削減外勞」機制,避免本地就業情況惡化。
 
勞工界議員冀政府暫停新申請
 
勞工界議員、勞聯周小松表示,輸入外勞原意是補充本地人手短缺,故應避免同一工種或部門的所有職缺都是外勞出任,以免出現長期依賴外勞的情況,「如有三個廚師位,應只請一個外勞,其他兩個要留給本地人,才有利長遠解決行業人手短缺問題。」